近日,中国金融出版社公布了其主办的“第四届(2021)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结果,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报送的案例从本届大赛参选的230家金融机构、423个案例中脱颖而出,经过大赛专家评委会的初评、复评以及终评,最终斩获“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别奖。

中和农信小额信贷业务源自于国务院扶贫办于1996年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秦巴山区扶贫项目”,项目的服务群体是那些不能充分享受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县域内中低收入农户,在二十余年发展过程中,服务人群及服务理念从未发生偏移。信贷产品的设计上,中和农信更侧重于考察他们的未来现金流量及还款意愿,而非完全依赖担保人资质和是否有合适抵押物,让有意愿发展的农户可以更方便快捷获取资金。

截至2021年11月,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累计放款542万笔,共963亿元,当年贷款余额146亿元,户均贷款余额3.5万元,这些钱对于富裕人家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的乡村“守望者”来说,这就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福建霞浦的“连家船民”欧新寿就是小额信贷的“受益者”。9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从船里搬到岸上生活,可习惯了过去打渔、“讨小海”为生,搬到岸上后生机一时没了着落。他想搞养殖,想发展,可苦于没有资金,像他这样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正经工作的征信“白户”,借钱之路处处碰壁。一筹莫展之际,中和农信为他提供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这笔钱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欧新寿从投入低的龙须菜开始养起,每年赚了钱还清贷款,再继续贷款发展,几年间就奋斗出15海亩海水养殖场,资产也突破百万。

在中和农信发展历程中,欧新寿这样的客户案例比比皆是。

二十余载深耕农村市场,履及全国20省420余县,北至中国“冷极”,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大兴安岭北麓雪原;南达岛上少数民族聚集的海南万宁无垠碧波;东临东海之滨福建霞浦落日滩涂;西抵中蒙边境,内蒙古阿拉善的连天沙海。这些地方是诗人眼中浪漫之所,但在身处其中的百姓眼里,这些“美好”都意味着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制约发展。

中和农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奉行着“一个电话上门服务”的理念,只要有农户存在发展需要,雪原里我们可以坐3小时火车行驶147公里“送钱上门”;高山上,我们可以驱车盘山4个小时,爬升700多米,无视车边万丈悬崖;海岛上,我们可以坐船2个小时每天往返,既送贷款也送物资;沙漠里,我们可以往返奔袭1000公里,只为当初一句“上门服务”的承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坚持看起来有些“笨拙”,但科技浪潮来临,总有一些“掉队”的人需要有人来拉一把,中和农信就愿意做这样的“人”。

“笨拙”坚守的背后,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掉队的人都应该被“拉一把”。

普惠金融,不是一个冰冷的词语,是一双温暖的手,拉住每一个为了过上好日子不断努力的人。

扎根乡土二十余载,如今,中和农信除了普惠金融,也在助农服务的其他领域发力,力求成为一座“架设”在山水之间的桥,帮助大家穿破城市与乡村的壁垒,填平性别的偏见,逾越数字鸿沟,跨过贫穷和富裕的天堑。

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我们在路上。